八閩古來多青年才俊,壽山石雕刻藝術更是前浪后浪奔涌,獨有一片好氣象。
《印象敦煌》局部圖 山秀園石 馬銘生
與馬銘生的結識,是在2017年春天的一個尋常午后。那日,朋友邀我去往三坊七巷,參觀一場由幾位青年藝術家聯袂展出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在觀賞美不勝收的作品時,有件作品讓我為之一振。是年,我便推薦了這個展覽去西泠印社美術館?!安黄诙觥窨趟囆g展”第二站在杭州的展出,是大獲成功的。當地媒體和金石雕刻圈的名家,皆嘆為觀止。杭州城頗具影響力的《錢江晚報》,在參展的百十件精品中反復斟酌推敲,最后選定了整個長篇報道的唯一題圖照片。照片上推介的佳作,正是馬銘生那件使人怦然心動的《雨巷》。
《雨巷》壽山石之老嶺石 馬銘生
《雨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詩性。這種詩性,是在聽到“雨巷”兩字時所有人都會自然聯想起戴望舒的經典文字營造的優美意境。但是,故事體驗卻在作品中有了別樣的延伸:橋邊,一個撐著油紙傘的美麗少女,以婀娜的身姿帶著大家的視線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場景。作品選用的是粗糙但色澤豐富的老嶺石,畫面上,錯落有致的磚墻瓦背互相交織直聳天際、細節逼真的窗欞路燈若明似暗深不可測……
《雨巷》局部圖 壽山石之老嶺石 馬銘生
馬銘生的作品是有場景標簽的。馬銘生的大多作品選擇以古寨題材構造自己個人化的美學空間。在這一類作品中,《古鎮曉韻》呈現的是一種極致的藝術表達。幾乎覆蓋整個作品的紅色基底,仿佛藝術家無法抑制的內心思緒。層層疊疊的峰巒、直掛石梁的瀑布、秋意盡染的密林和生機勃勃的白鷺,完全被無邊的激情燃熾。點綴其間的,是有著同樣生活記憶年輪的古寨深褐色屋頂與老樹堅實軀干和累累碩果。最點睛處,是牛背上的牧童悠然晚歸。我們可以相信,這是馬銘生運刀如筆,讓自己的生活經歷在雕刻中實現的一次詩意抵達,這是對鄉村故土的傾情告白和歸園田居的真實向往。
《古鎮曉韻》 老嶺石 馬銘生
我們中國人相信,石頭是有記憶的。自有記載以來,石頭也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無論是女媧補天,還是精衛填海,不管是洪荒年代的神話傳說,還是中國文化藝術巔峰時代的詩性創作。石頭,好像是我們所有想象力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甚至有人戲言,中國文學四大名著的終極密語,是解析時代更迭世事變遷的石頭上的刻痕。我覺得我們的年輕藝術家,已經顯示出其控制題材難得的美學素養和哲學涵養。馬銘生的《夢開始的地方》,就是他閱讀石材、天馬行空的一個靈性創作。以懸崖棧道為視覺焦點,兩座直插高天的“空中樓閣”如夢的天堂與原鄉讓人仰望。作品的下半部分,險峻高聳的山坳,與兩峰巨石中間一條布滿滄桑的藤橋。半坡上努力攀行向上跋涉的行者,通過僅有的這座小橋來實現跨越。那些風塵仆仆的行者,姿態執著而堅定,他們一定是相信,他們可以到達美好生活的彼岸。這件作品已經從現實空間向哲理世界,做了一次成功的升躍。
《夢開始的地方》 老嶺石 馬銘生
閩江兩岸,山水豐美錦繡人文。壽山石是蘊含天地精華的人間隗寶,所以,壽山石雕刻藝術最講究天工合一、人石相融。我十分欣喜地發現,馬銘生和他周邊的很多年輕藝術家,總是能從生活和藝術世界獲得獨特的精神滋養,他們也總會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于這種獲得的無限感恩。像《返璞歸真》這件作品,在視覺上呈現的是一種直接、大膽、粗獷的原始美感。作品選取的壽山峨眉石,石質粗糙但色彩層次清晰。馬銘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材形態的本真與質樸,畫面流露出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自然氣質。整件作品結構平穩,在這個宏大的敘述體系中,生活細節的所有美感被渲染得十分生動逼真。石階的紋理、老橋的奇崛、吊腳樓的暖意與植被的盤根錯節……點睛處還是人,牽著馬兒從遠方歸來的老者,神情悠然,所有的疲憊好像都被寨子里彌漫著的家的氣息融化了,應該只有馬蹄聲催著鈴鐺響:回家回家……
《古寨印象系列返璞歸真》峨眉石 馬銘生
家,是所有人的精神歸宿,而藝術家們更能從生活的現象尋找靈感,找到生命記憶里最有價值最有力量的動力源頭。
《古寨印象系列返璞歸真》峨眉石 馬銘生
“80后”的馬銘生,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技術學校,在學校里接受了系統扎實的繪畫和雕塑藝術的訓練。作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他們比老藝術家們有更多機會在更開闊的視野里吸收美學營養。這些營養顯然已經成為馬銘生觀察和表達的獨特能量。因此,在他的刀下,所有的石頭都脫胎換骨,它們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更令人驚喜的是,馬銘生創作的一些作品,已經實現了難得的詩性和哲理的表達,這是馬銘生作品受到諸多藏家關注與青睞的主要原因。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芙蓉石 馬銘生
“80后”的藝術家,正處于藝術理念和表達技能臻于成熟的黃金年代。我特別欣慰的是,無論時事如何變幻,作為雕刻藝術家,馬銘生總能表現出他在為人行事和藝術創作上的沉靜和專注,他善于在時光的靜默中把體現自己內心的最華彩的部分挖掘出來,打造成自己作品最堅實的地基;他每一筆的刻畫、每一根線條的雕刻,都是從心出發。
《飛入尋常百姓家》老嶺石 馬銘生
雕刻藝術,是一門雕刻者與時間共舞的藝術,愿他保持這份對藝術的真誠與對美石的敬畏。相信在石頭上耕耘,時間會回報我們可以期許的果實;相信在燦若星海的壽山石雕藝術世界里,他的創作也會閃爍屬于自己的光芒。
梁章凱
梁章凱,字璋凱,別署藝友齋、尚古書屋。福州市人,鑒賞家、收藏家、策展人?,F為:西泠印社理事、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省價格認定專家、西泠印社美術館顧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屇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評委。
多年來專注于傳統金石書畫的鑒賞與收藏,涉及明清及近現代名家書畫、篆刻、印譜、手札、金石拓本乃至精品田黃等。在金石美學的研究、交流和推廣方面亦不遺余力。編著有:《齊國古陶文五十品》《鄴城古陶文五十品》《藏傳鐵印五十品》《懷玉印室藏印選》《藝友齋存名家印匯》《印史留遺》《林則徐舊藏飼鶴圖題跋錄》《吳昌碩金石書畫集》(上.下卷)等為代表的多種專業藝術著作和精品原拓印譜;同時熱心于中日間的文化交流,先后參與策劃了“小林斗盦先生書畫印暨懷玉印室藏印展”“赤井清美作品展”等重要展覽。
馬銘生
馬銘生:1981年生,在校得王銓俤、吳略悉心指導,先后師承邱丹樺、劉愛珠大師。其作品融合現代雕塑理念,具有獨特個人古典浪漫色彩?,F為玄采堂藝術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級(高級)技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榮獲中國十佳民間藝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州市名藝人稱號。曾接受過中央電視臺、福建省電視臺財經頻道專題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