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雕塑發展史,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下面為您介紹動物雕塑發展史。
中國動物雕塑作品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屬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塑豬、羊頭,距今約7000多年。遼寧東溝后洼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形象,形體不大,已具備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形式。其中一件陶豬,高4.5厘米,長6.3厘米,作低頭疾走的動勢,體肥、口方,腹部肌肉松弛,將一頭老母豬的形態,概括而傳神地表現了出來。魚的身上戳出圓圈或圓窩,以象征魚鱗。牙雕“雙鳳朝陽”,長16.6厘米,在正中部位,以陰線刻出一組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緣有跳動的光芒,兩側對稱地雕出回首相顧的雙鳥,構成相當完整的圖案。后洼遺址和河姆渡文化距今都在6000年以前。
而后漸漸地發展成了各種各樣的銅雕動物雕塑, 中國銅雕動物形象相對占去較大比重,動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藝術上更要成功。中國銅雕不管是表現人物還是動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現對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確。在一些時代的青銅鑄造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雕塑也具有很高的寫實能力,在造型上做到與對象酷肖和精確也并不困難,但許多時候并沒有這樣做,中國雕塑在總體上不求對表現對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細致的刻畫,而是突出重點,力求把握對象的內在精神。
動物雕塑的意義,中國動物形象雕塑作品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屬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塑豬、羊頭,距今約7000多年。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動物雕塑的意義。
動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從古至今關于動物的故事和體驗,各種動物在人們的心里有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首先是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比如獅子,人們一想到獅子首先想到的是猛獸、兇狠!所以獅子雕塑在公園園林等公眾場所中使用比較少,及時有使用,也是表現獅子的溫順、可愛的一面。這就是動物雕塑在環境應用中必須注意的第一個問題: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
然后是人們通過動物的各種特效所聯想到的一些意象。依舊說獅子,有的朋友看到獅子時想到的是力量、速度、權力等等。所以獅子雕塑還蘊含著強勢、權力等韻味,這樣的獅子雕塑運用就非常的廣泛了,如古時候的衙門、現代社會中的豪宅等等。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動物雕塑所蘊涵的潛在意義。
再者就是文化傳統等因素給定的特殊含義。還是說獅子雕塑,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獅子可以趨吉避兇,是門神。因此,我們需要考慮第三個因素:動物雕塑所具有的特定含義。
綜上所述,動物雕塑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使用的,我們需要結合環境、結合使用者的各種心理效應來處理。比如在兒童玩耍的公園之中,安裝猴子、馬、羊、鹿、兔子等動物雕塑;在政府單位大門安裝獅子雕塑;在廟宇中使用龍雕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