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被收藏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的各種中國文物達164萬余件。但據估計,散落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說到那些流落海外的中國佛像,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痛心疾首—— 深圳晚報記者 陳黎 日前,國家博物館發布了《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第一卷,披露在英國的一家博物館里,有195件珍貴文物來自中國。 而此前不久,中國一尊千年肉身佛出現在匈牙利博物館展出。經初步確認,這是福建省大田縣1995年被盜的章公祖師像。 這尊肉身坐佛究竟有多大的文物價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到底有多少?記者就這些問題與深圳雕塑院院長、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振華進行了對話。 肉身佛的文物價值 首先來自僧人本身 深圳晚報:今年3月在匈牙利博物館展出的這尊肉身坐佛,因佛像內藏有一名高僧的遺骸而受到關注。聽上去似乎很新鮮,但在中國,肉身佛其實并不罕見,是嗎? 孫振華:是的。我在國內見過不少肉身佛,九華山上就有很多。 深圳晚報:那么在并不少見的中國肉身佛中,這具坐佛的文物價值有多大? 孫振華:我仔細觀察過這尊坐佛,很有意思。它的坐姿是有講究的,這種被稱為“全跏趺坐”的坐姿,表現的是佛在禪定和修行的狀態。它的手勢也頗有講究:右手覆于右膝,指頭觸地,這是佛像常見手印之一的降魔印,以示使魔眾懼伏;左手手印則具有慈悲之意:指端下垂,掌心向外,表示佛能使眾生愿望以滿足,稱為與愿印。 肉身佛的文物價值,首先來自僧人本身,比如,在民間流傳著很多故事和佛偈的六祖慧能,他的肉身佛就因為他的知名度而十分珍貴。其次,肉身佛的年代長短,以及制作肉身佛的工藝,也決定著它的文物價值。 這尊肉身坐佛與很多現存的肉身佛都不同:它不是簡單的僧人干尸,而是對肉身又進行處理,在外敷泥裝彩,它的金飾和衣紋也都比較精美。此外,經測定它形成于一千年之前,年代也很久遠。 深圳晚報:中國的佛像雕塑藝術一直很發達,有大量的石雕和陶塑佛像,為什么還要造肉身佛? 孫振華:佛教認為,人的生命歷程就像一個升華自我的階梯。高僧通過苦修達到最高境界后,就能突破自身的肉體局限,或者化為彩色的結晶——舍利,或者成為千年不滅的肉身佛。 深圳晚報:過去的人認為,能否成為肉身佛,與高僧的修行境界有關,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孫振華:肉身佛的形成過程可以說很像木乃伊。高僧往往會預先知道自己圓寂的日子,然后提前一些日子,他們就開始不吃不喝,并將身體里的污物排盡,同時飲用一些藥草汁液,用來保持肉身不腐。 雖然這個過程并不神秘,但是在我看來,佛教中仍然有很多現代科技也無法完全解釋的神秘現象。比如在醫學并不發達的古代,僧人們為何能預知自己的死期?普通人死后往往因肉體松馳而倒下,為什么高僧圓寂后卻能保持坐姿?我猜想,高僧們的精神狀態,對肉身佛的形成也是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 搬得動的佛像 大部分都流落海外了 深圳晚報:據您所知,除了肉身佛以外,其它的佛像流落海外的多嗎? 孫振華:太多了!我在國外的各大博物館里,看到的中國佛像雕塑實在是多不勝數??梢赃@么說,凡是搬得動的佛像,大部分都已經流落在海外了。那些不能移動的,也往往被挖走佛頭,從此身首異處。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被收藏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的各種中國文物達164萬余件。這個數字還只是冰山一角,據估計,散落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 每當看到這些流離失所的中國文物,我就會特別心痛、可惜!我們中國人經常會驕傲地提起盛唐文化,但是,要想親眼看一看唐代最出色的雕塑,你得去海外的博物館。 深圳晚報:這么多文物是怎么流失的呢?很多人只知道,清末戰爭的失敗曾使得很多文物被掠奪,比如圓明園里的文物。 孫振華:戰爭失敗只是原因之一。大多數情況下,文物流失都是受利益驅動的中國人與外國人聯手干的。 比如山西的天龍山石窟,東西兩峰共有石窟25座,分別開鑿于東魏、北齊、隋和唐代,石窟內外共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畫等1144處??箲饡r期,日本人買通當地的石工,在里面大肆盜挖。聽老一輩的僧人說,那時他們經常在半夜聽到挖鑿佛像的聲音。 后來到了內戰時期,美國人又勾結石工繼續盜挖。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竟然買通國民黨的空軍部隊,將已被洗劫一空的天龍山石窟炸毀。 如今,耗時四百年開鑿的天龍山石窟已經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的造像,那些被視為唐代最好的一批佛像的佛頭,流落在日本和美國的博物館。 再比如盛唐的昭陵六駿。這組青石浮雕石刻,再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騎過的六匹戰馬,刀工精細圓潤,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是唐代石刻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但是其中最好的兩匹卻在1914年被中國人盜賣到美國,文物販子為了方便盜運,竟然將珍貴的浮雕打成碎片。 高價回購行為值得商榷 深圳晚報:中國文物不斷在海外亮相,使民間呼吁文物回歸的聲音越來越大,一些人慷慨懈囊,政府部門也曾高價回購,讓文物回家,您對這個現象怎么看? 孫振華:讓中國文物得以回歸祖國,這當然是一種善行。但是我認為,高價回購行為還是值得商榷的。 一方面,文物流失還遠未停止?,F在雖然不會再出現過去那種大規模公開盜掘文物的現象,但處于地下狀態的盜墓、文物走私卻仍然十分猖獗。因此我認為,對政府部門來說,堵住文物繼續流失的漏洞,比高價回購被盜的文物、讓盜賣者漁利的行為更有意義。 |